欢迎访问尧晓教育网!

尧晓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发展 >详情

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6-18 10:15:23 教育发展 0次 作者:尧晓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教历史介绍?

在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下,历史上的江苏,学派林立,教学思想源远流长。

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关系

南学,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以“清通简要”为其学风。

北宋时的苏湖教法,实行分科教学,开创了中国分科教学之先河。

明代,王艮泰州学派发扬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着重口传心授;顾宪成、高攀龙始创的东林学派,提倡“有用之学”;顾炎武治学,则以“经世致用”为旨。

至清代,太谷学派提出了变通、以人为本、实学实用等思想;恽皋闻、程廷祚承传的颜李学派,以“实学”为核,讲求“实文、实行、实体、实用”;惠栋的吴派,文风朴实简洁;扬州学派的治学,首在能“创”,次在能“通”,强调“会通”,反对“据守”和所谓“定论”。

民国时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个个学派熠熠生辉,一种种治学教学思想华彩独具,嬗递更替,相承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苏派”。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学者?

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身体的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进行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有顺序的。如注意发展的顺序是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最后发展到有意后注意;记忆发展的顺序是由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情感是由喜、怒、哀、惧等初级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教育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例如,童年期其思维的特征是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的特征是形于外且不稳定,起伏性较大;而少年期则不然,他们的思维已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情感的特征是比较深刻、稳定,同时像道德感和理智感这类高尚的情感在他们的情感生活中已占据重要位置。

启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区别对待学生,绝不可“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作中学生对待,也不能将中学生降格为小学生。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本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一般特点出发,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在青少年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应的特点。

易混淆区分——顺序性vs阶段性:

顺序性:阶段与阶段的过渡,从…到…。

中国早期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是什么时候?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理念的更迭与发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