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尧晓教育网!

尧晓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发展 >详情

民办教育发展金句,民办教育 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1 22:24:34 教育发展 0次 作者:尧晓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办教育发展金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办教育发展金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是否对学生“留了一手”?对今天做教师有何借鉴意义?

首先可以肯定,孔子对学生是毫无保留的。

民办教育发展金句,民办教育 发展

第一:从他自身来看

《论语 述而篇第七》第二十四章: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丝毫隐瞒。我与你们相处的一言一行之中,就是我孔丘的学问啊。”

孔子教育学生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当然孔子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也随时随地在进行教学。不可否认孔子的学问广博而浩瀚,他虽然在农事的造诣上不如农夫,在渔猎的技术上不如渔民和猎手,但是凭借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教导自己的学生入门也是没问题的,前提是学生们愿意学。因为孔子是启发式的教育自己的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论语 述而篇第七》第八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孔子对自己的儿子的教导与弟子们相同,也可以看出心胸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世师者树立了榜样。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第二十四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诋毁的。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一位老师的优劣从他的学生口中也可以领略一二。

这段话出自《论语 述而》,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的一番话,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和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的学问实在太高深了,有些学生理解不了,他们就私下里议论孔子是否有什么秘而不传的高超,就连天资聪颖的子贡也曾当着老师的面说过这样一番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怀疑孔子没有传授他关于人性和天道的学问。面对弟子们的疑问,孔子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学问上,我对你们没有丝毫的隐瞒,平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但据我了解,古代师傅传授弟子技艺,确实有“留一手”的现象,传说《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和罗成表兄弟俩相互拜师学习武功,秦琼教罗成秦家“锏法”,留了一手“撒手锏”;罗成教秦琼“罗家枪”,留了一手“回马枪”。后来二人比武,正当各自山穷水尽之际,便使出了自己的看家功夫,两人最终还是打了个平手。这说明,即使拜亲戚、兄弟为师,师傅也要有所隐瞒,否则的话,往往会导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师”的严重后果。

孔子没有这样做,他作为“大成至圣先师”,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一批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杰出人才,进而实现他“仁政”的社会理想。他希望他的学生个个都有真才实学,甚至都能超过老师,他曾说:“当仁,不让于师”,这种对学生心胸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后世师者树立了榜样。

客观地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高低之分,但无论是高水平的教师,还是低水平的教师,一旦走向讲台,都会倾其所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天性,更是其职责所在,像有些报道中所说的“教师课上不讲、到辅导班上去讲”的现象我几乎没见过。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尽管教师是无私的,但同样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设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接受快、学得好;有的学生悟性差、接受慢,学得不好。面对这一差别,孔子又给我们开出了另一个良方——因材施教。在这段话中,孔子说自己对学生没有丝毫隐瞒,该传授的都传授了,但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孔子除了注重言传之外,还注重身教,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贯彻于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场景,面对同一个问题的处理,孔子往往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孔子做到了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无隐”,至于最终教学效果如何,那就看每个学生的悟性和造化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佛学故事:苏东坡的大弟子,北宋“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曾是一位学佛之人,尤其对禅宗特别爱好。他在江西跟随晦堂禅师学禅多年,但总是没什么感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对禅师说:“可否以真传教我?”禅师没有理会他,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这一句话,对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晦堂禅师的意思是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呢?说完便拂袖而去。黄庭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茫然不知所措。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黄庭坚随晦堂禅师游山,正值八月桂花开放,轻风吹来,漫山遍野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闻之欲醉。师徒二人走在路上,晦堂禅师突然回过头来问黄庭坚:“闻到了吗?”黄庭坚答道:“闻到了,好香啊!”这时,晦堂禅师瞪着眼睛对他说:“吾无隐乎尔!”就在那一刻,黄庭坚开悟了。学习知识,做老师的从来都不会隐藏什么,就像修行佛法一样,关键看学生的悟性和勤奋程度。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请“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这个嘛!是不会的,这样的话还配享两千多年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名号嘛!谚语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说:学生不具慧根,悟不到为学之道,很难达到师的境界。故孔子弟子三千,仅筛选出七十二贤人,而悟到真谛者,不过三人而已!做园丁的也是"有教无类″,在一茬接一茬众苗中选优良品种而已。袁隆平也是这样选品种的。功夫是一样的,只看种子咋样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办教育发展金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办教育发展金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