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尧晓教育网!

尧晓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发展 >详情

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9-12 07:48:04 教育发展 0次 作者:尧晓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理解人的人格形成过程?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就像是一个背诵唐诗的过程。

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关系

在咿呀学语的幼童时代,我们的人格行成就是有啥学啥,父母的一言一行被孩子悉数看在眼里,就好像是背唐诗先要把每个字的字形和读音都认识一样,基调已经定好了。

在小学到初高中时代,我们的人格行成开始受到外界干扰,新闻,同学,男女,老师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就像是背唐诗时要熟读古诗,有的人会流水账式的嗡嗡快读,有的人会心平气和的有感情来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差异。

成年之后,我们的人格特征基本已经定型了,很难再改,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像是已经背会的唐诗,语调,读音,语速,记忆都已经定型,想要读出不一样的韵味,除非用很大的决心改,否则没用。就像是别人脱口而出1+1,我们心里马上就会反应等于2,这时候的人格已经是快速反应式的了。

按照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终身发展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前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胆小惧怕。

婴儿后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和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自我疑虑。

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自卑感。

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无能。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则会形成爱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成年中期,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自私自利。

成年后期,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这八个阶段是依次相互关联的。个体的人格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产物,其中家庭尤其重要。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例如父母的人格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幼儿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幼儿性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能力,它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幼儿能进一步理解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愿望,意识到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更表现在幼儿评价自己的能力(即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

(二)心理活动的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增强。

学前初期幼儿的行为常常容易受当时刺激和具体情境的制约,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无意性,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

幼儿反复多次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性格的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等也就逐渐形成了。

(三)独立性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学前期幼儿常常明确地向成人表示自己的意愿,有时甚至是有些固执地强调“我愿意”、“我行”、“我会”。在活动中,他们不满足于直接地按照成人的具体指示去做,或者完全和成人一起行动,而是渴望象成人一样独立行动。

(四)道德意识进一步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早期性格发展与性格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