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尧晓教育网!

尧晓教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方案 >详情

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团队士气展示创意方案

发布时间:2024-04-27 17:46:10 教育方案 0次 作者:尧晓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多高深的战略?

汉献帝刘协从他登基那一天起,便是一个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的人物。但他又是汉王朝最高权利的象征,谁做了他的保护人,谁就拥有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因此,尽管他只是一个吉祥物,也有大把的人想要得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最后,曹操通过自己的智谋和实力,获得了这一场献帝争夺战的胜利。

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团队士气展示创意方案

将汉献帝刘协迎到许都,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此举也确实为曹操带来了不少好处:

一、随着曹操将汉献帝迎回许都,董昭、钟繇等大批原汉室臣僚纷纷归附。经荀彧推荐,日后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两大谋士荀攸和郭嘉也从其他地方投到了曹操麾下,“挟天子”这一举动为曹操网罗了大批人才。

二、汉献帝将曹操任命为兖州牧,曹操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这块地方成为了日后曹操消灭北方割据群雄的势力基础。

三、在政治上,曹操获得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从此,无论是讨伐异己还是人事任命,都名正言顺,曹操已拥有了无人可比的政治优势。

四、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虽然将汉献帝作为一个傀儡,却也很好的保护了汉献帝,使汉献帝免于被杀害或是被废黜,保留了汉献帝这一个国家正统的象征,也使得不少有野心的诸侯行为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割据、分裂的局面恶性发展。

“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一个高深的战略,历史上用过这招的也有不少,比如董卓、曹操等等。事实上,也确实为他们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1、站在政治的制高点。在古代,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天子控制在手,所颁布的任何决定,都是圣旨,还不够你臭屁的?

2、站在名义的制高点。在古代凡事都讲个名头,“明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天子的名义发布政令,你敢违抗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有人都有理由讨伐你。

3、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天子是最好的挡箭牌啊,我有天子在手,你敢来打我,就是冒犯天子,在封建时代,天子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反叛者是不受人待见的。

可这招也不是谁都能用的好。曹操挟持天子,成了他重要的政治资源,最终成就霸业。而董卓也曾如此,却没有用好,自己最终也没有落得好下场。计是好计,用的好不好就看本事了。

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在自身实力或是道义上还无法碾压对手时的策略。只是一种普通的手段,并不高深。

本人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把曹操说成是曹贼,名义上拥立汉室实际上自己把持着军政大权,将汉朝后代作为傀儡摆在台前。

事实上三国中刘备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刘备手中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只能以皇叔的身份、以框复汉室的名义、征讨天下成就自己的霸业。

“挟天子以令诸侯”运用最多的应该是春秋时期,作用最早的应该也是春秋时期。

自从周室衰落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郑庄公就因为需要周朝卿大夫的名分而处处礼让周天子,在周天子想要取消他左卿士身份时更是怒不可揭。郑庄公就是利用周朝卿大夫的身份纵横河洛小霸于春秋。

齐桓公与管仲这对搭档更是直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看哪个诸侯不爽就说他没有给周天子进贡而发兵攻打(其实他自己都也没有进贡)。所以后来只要他召集开会,大部分诸侯都会来参加。霸业也就这么完成了!

齐桓公和管仲去世以后齐国一片混乱,晋文公开始争霸天下,晋国拥有六军的军备可以说是当世最强(名义上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六军)。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以后,又将楚国的俘虏送到洛邑进行献俘仪式;事实上也是通过这件事希望诸侯把楚国当成蛮夷,献俘也就是尊王;这样晋国对楚国也就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后来的楚庄王看到了自身称霸的缺点就是一直被中原各国当成蛮夷。为了能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于公元前606年派兵“勤王”,攻打陆浑戎族,之后“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论武力只是小诸侯国,可是春秋时候的霸主都不敢攻打他,不是因为打不过他,而是因为他们需要站在正义的立场来号令天下。
后来赵盾掌握晋国军政大权,他敢派人杀了晋灵公却不敢自己做老大。赵盾在世时的晋国,事实上也被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晋国,那时的君主只是摆设而已。

总结:“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多高深呢?其实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做了裱纸还要立牌坊而以。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不想背负造反的骂名而将虚名让给那些被祖宗庇护的幸运儿。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

很多人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战略的认识是在三国演义。这一策略主要就是利用帝王或者君主的名义来方便自己做事,以此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策略让曹操应用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把汉献帝的利用价值完全榨干。

其实这种策略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得到了体现,那个时候周朝王室经过了犬戎之祸,虽然得以建立东周但是影响力是大不如前了。诸侯国也渐渐开始不听从王室的安排。早期的郑国就是利用对朝廷的掌控在诸侯国间具有大的影响力,后来的齐桓公,晋文公也都是以周朝王室的名义来号令诸侯。

能应用这个策略的相同点,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特点就是中央的实力远远弱于诸侯;第二个特点中央的号令对于诸侯有着巨大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在古代,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就是要师出有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名头可以带给诸侯巨大的好处。古代的百姓和军士都是被领导人所愚弄的,这种君王的号令可以引导舆论,为自己的治下得到安稳,给军队带来士气,同样的会对别的诸侯带来负面影响,最后获得最大的利益。

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太高深的策略,但是这个策略是最有效的,屡试不爽。但是同样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手段挟天子并处理诸侯,就会引起诸侯的讨伐。

这句话以曹操能够从东汉末年诸侯中脱颖而出的历史经验而被后世历史学家而推崇,但是这句话真的是曹操成功的原因吗?还是只不过一个因为曹操本身的强大,从而是一个导致致命的昏招呢?

第一、“挟天子”能够“令诸侯”吗?

东汉末年,各地地方政权因剿灭黄巾起义而涌现,各自成为割据一方的私人武装。当时的汉帝只不过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皇帝而存在,军事实力早就因为黄巾军的打击而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对于各地诸侯的号召力可谓是微乎其微,其一纸诏书不但指挥不了孙权,袁绍之辈,连刘表,刘璋这类汉室宗亲都能够置若罔闻。对于各地武装的士兵,各个诸侯的文臣武将,他们早就是只认得自己的主子而不知朝廷为何物,所以皇帝在哪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用天子的旗号去讨伐他们根本起不到争取人心的作用。

第二、曹操的历次战争,汉帝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

无论是官渡战袁绍,徐州擒吕布还是宛城战张秀,曹操一生大小几十战,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因为曹操打着天子旗号而导致对方士兵军心不稳进而临阵倒戈,从而大获全胜的。投奔曹操的各位文臣武将中也没有哪个是因为曹操是大汉丞相,代表朝廷而弃暗投明的。反而言之,也没有一场败仗,敌人因为你是代表朝廷而放曹丞相一马的。所以,对于手上没有一兵一卒的枭雄,比如刘备之流,利用汉帝的旗号招募兵士然后通过各次战争,慢慢将这些士兵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这种策略也许有一点作用。对于像曹操那样已经有了一定势力的诸侯,迎接汉帝基本好处不大,当然也有像荀彧这种忠于汉室的臣子。

第三、“挟天子”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曹操因为自己是代表朝廷的身份,所以没有办法和各地地方诸侯联盟,展开“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得自己政治上的腾挪余地大大缩小,“讨伐不臣”的口号也在客观上使得自己与全天下的诸侯为敌。其次,曹操成为大汉丞相并没有使自己的号召力增强多少。他的各个敌人反而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口号“清君侧”。

多少“营救皇帝”的行动,使得他不得不四处征战不得休息。最后,个别真正忠于汉帝的大臣包括汉帝自己也把这个飞扬跋扈的“霍光”二代视作敌人,无时无刻的在暗处企图反戈一击夺回实权。事实上在东汉末年的所有诸侯当中,曹操受到的暗杀威胁是最多的,曹操也为了防止后院起火而每次出征时不得不将大量兵力留在许都以防不测。

第四、“挟天子”造成自己部下思想混乱。

在东汉末年这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当兵更多的是为了有饭吃,当官更多的是为了有前途,各集团的政治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所以各地的诸侯就可以招募大量的私人武装,形成只忠于自己个人的力量。多了一个所谓的天子,使得当兵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谁效力,吃的是谁的俸禄。打出个“兴复汉室”的旗帜,当官的不知道本集团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当皇帝和曹操出现矛盾的时候应该站在皇帝一边还是站在丞相一边。最终革命成功了,自己到底是开国元勋还是丞相府的家臣?事实上,曹操内部到了后期也真的出现了分裂,荀彧,刘琰因此而死,增加了不必要的内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智教育团队士气展示方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